点击数:77962013-08-19 00:00:00 来源: 娲皇宫
李学勤教授 1933年3月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1998年任所长。现任清华大学文科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5)、《古文献从论》(1996)、《四海寻珍》(1998)、《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999)、《重写学术史》(2001)等二十余部及学术论文近500篇,有的已有英、日、朝文版,多次获奖。
《淮南子览冥训》等古文献中说:女娲或谓伏羲之妹,或谓伏羲之妻。传说古时天崩西北,女娲炼石补天,积炉灰止淫水。“女娲补天”成为人类祖先抗御自然、把握自己命运的象征。但也有一些人会说,女娲传说是假的,是虚无缥缈的,完全是一种神话,它和各地的历史古迹是不同的。如何看待女娲传说?怎么解释女娲传说?说的精确点,其实就是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的古史传说的问题。
一、女娲传说是中国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和其它国家不同吧,比如希腊的古史在很多方面就是和神话相结合在一起的;印度的古史根本就说不清时间,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年表。我们谈到古代历史都很骄傲,我们的历史年代非常精确,可以一直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是不可争论的。再往上还有很长,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从传说中三皇五帝开始的,也就是从伏羲、女娲开始的。女娲传说属于我们古史传说开始的一部分,所以说它就是我们古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女娲确有其人,那么她生于何年,卒于何月,是何地人?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这是古史传说,不能以对后来的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任何一个古代文明在它谈到远古时代,一定是和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多年以来世界的科学界研究的结果。神话传说的内容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我们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开始有了文化智慧,它就和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少年,一直到成人时期。一个人在他长大以后,必定会对自己的童年有一系列的回忆和向往,人类也是这样,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它发达、壮大、繁荣之后,他也会回忆自己古老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很原始——没有文字,没有记载,所以它就和当时的认识,当时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认识结合起来,这个认识必然是神话传说。所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古史的开端必然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而神话里必然也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容。也就是说,当人类回忆起它的童年时代,它的神话内容和它的历史实际是不可分割的。包括我们历史上华夏以外的民族,他们同样是有的。我们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也保留着不少传说,还有史诗。这些内容和华夏大地主流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但我们不能说不是历史,是后来编的。所以伏羲、女娲传说是华夏民族古史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说它不是历史,而是历史上的神话传说。这样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女娲是我们传说中的祖先,代表我们华夏的童年时期。大家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呢?我们不能拿后世的历史要求去看待古史。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对于远古历史上的东西,只能拿历史的观点去看待。那些认为女娲等传说是不可信的看法,其实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主义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看到女娲传说在中国古史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我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出现了疑古思潮。从文化史来看,它是进步的,是当时不可缺少的。当时我们向西方追求真理,接受现代的科学文化,对我们古代的一些传统看法有所怀疑,重新认识并加以审察,是必要的。但今天回头来看,疑古思潮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以致造成后来对古史的一些看法。如有的学者所说,从信古、疑古到释古,包括考古,使我们对古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 “信古也有过,疑古也有过”。研究古史是件最困难的事,原因在于古史里有神话,神话里有史实的素地,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女娲传说看到远古历史的史实素地。
二、女娲传说的文化特点
我个人认为,女娲传说从远古时代就有。古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有战国晚期的《楚辞.天问》、西汉的《淮南子》等。从考古上看,“女娲”这二字最早的古文字材料见于战国中晚期之间的楚国帛书。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盗掘发现一座楚墓,其中有一件完整的帛书,是一个大方块形,中央有两大段的文字,有一部分讲古史,讲的是伏羲女娲。60年代末台湾大学学者金祥恒释读出伏羲,现在我们又确定了女娲的释读。这是有关女娲的最早文物。“文革”时期,湖南省博物馆清理了这座墓,判定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间,即公元前300年左右。这说明在战国时期伏羲女娲传说很流行、很普遍,深入民心。
女娲在古史中处于什么时期?伏羲、女娲传说是古史中最早的一段,是所谓创世的时代。基督教《圣经.旧约》中有《创世纪》,其实它并不是最早的创世传说,在两河流域的苏美、阿卡德、巴比伦等就有类似传说。在中国,伏羲、女娲属于中国古史传说的开始,它反映了人类早期对历史、自然的认识。这一类传说必然会有共同的特点。
我们讲三皇五帝,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隐指天地人的产生。燧人氏时人们用火取暖、主食,能制造石器。燧人而后是伏羲,羲通牺,即是说人们已学会蓄养动物。伏羲之后,女娲传十五世,后到神农氏、炎帝、黄帝等,开始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这个历史次第,与自然史、人类史的走向是有共同之处的。有的古代文献推算,从天皇到燧人氏,经历了1082760年,女娲传世15世约五万余年,这似乎很荒诞不可信,但无独有偶,在两河流域苏美尔的年表上,开头几个王的在位时间也都是十几万年、几十万年,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的认识。
三、女娲传说的精神实质
中国的女娲传说里包含一种独特精神,它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其独特性就表现在女娲补天。大家都知道《淮南子》上记载,由于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像伞一样,地是方的,有隅有角,这是古人对天地的视觉的、直观的认识。天柱折,地维绝,需要补,这是基于中国古代对我们环境的一种特殊认识,即是所谓天不满西北,地不盈东南。古人把中原大地分为八方,不周山即指西北方,中国大地西北高,北斗星也在北方,大风常来自西北,故云天不满西北。地不盈东南,是由于我国的长江大河都是向东南流的。补天传说的出现,关键即在于我们祖先对于这一点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说明从很远的时候起,华夏民族在非常大的一个地域范围内,已经有了统一的交往,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集合了多少世代的认识和记忆才能产生的。虽然天不满西北,地不盈东南是自然的环境和地理条件,但对我们智慧的古人来讲,这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的祖先要用人力来补足它,这就包含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思想意愿。
另外一个重要传说就是洪水,其实女娲的传说也和洪水有关,传说中天河水漏了,天河一漏便泛滥成洪水。全世界都流传着洪水的传说,但外国所有的洪水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类的被毁灭和重生,是神造成了洪水,最终又拯救了人类,比如《圣经》就这样讲。只有中国的洪水传说不同,因为中国传说的洪水不是上帝造成的,上帝也没有大发慈悲,而是人类自己治水。所以说,大禹治水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女娲补天也是这样,这种传说的最大特点是用人力来改造自然,用人力来补充自然。
我们的先人从远古就开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并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即是指人继续了天的发展。女娲补天、治水等传说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用自己双手的力量来改造和发展自然,这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